把孩子出去读广州的高职/中专,你会担心吗?
最后更新 : 2020.06.05

高职/中专,相信很多家长光听着这几个字,已觉万分刺耳。
念高职/中专的,从来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自家孩子,那是不可能的。
但在今年“两会”释出的信息中,鱼sir窥见了一种“可怕”又真实的未来:
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念高职/中专才是大趋势。
而真正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则会如头发一样,变得越来越稀少。
高职教育扩招200万大家都来吧!
高职教育,逐渐出圈。
是高职毕业文凭变香了吗?倒也不是。
而是国家顶层设计转换方向,开始瞄准更为实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
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2020年则再次强调:
今明两年,高职院校计划扩招200万人,促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鱼sir猜测,不出意外,接下去应该会年年提“高职扩招”这几个字。
为什么?
说到底是“形势所迫”。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鱼sir一样的感受,那就是,大学毕业生太多了,且一年比一年多。
当然,“多”不是核心问题,多到远远超出匹配的就业岗位数才令人头痛。
每年,为了消耗体量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国家真是绞尽脑汁。
从地铁、机场、高铁等场所,一个安检口N个工作人员,其他地方随处还晃悠着几个,大家大概就了解,就业岗位有多稀缺了。
而今年受疫情影响,“毕业就等于失业”,就业形势更是难以想象的严峻。
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招牌职位下降70%,应届毕业生就业难上加难。
但疫情并不是导致就业严峻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产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不对等才是。
咱是个制造业大国呀,真正缺的是技能型人才。
可我们却培养了一大堆学术型人才。严格来讲,也算不上学术型人才,反正有些不伦不类。
国内目前开设高校数最多的5大专业,大家可以随便感受一下:
1.英语737所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09所
3.视觉传达设计569所
4.市场营销566所
5.环境设计547所
这几个专业的就业去向,基本在学校、培训机构、外贸、互联网、房地产公司等。
这些领域,虽谈不上人才绝对饱和,但趋势是人才优中选中,竞争激烈。
而制造领域则在人才旱死的边缘挣扎。
数据显示,中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的20%,高技能人才数量还不足6%,总量严重不足。
还有一份更具体的数据: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全国招聘求职100个短缺职业排行》显示,车工、焊工、机械设备安装工、汽车生产线操作工等制造业相关的技术类工种占据近三分之一榜单。
而此前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则预测,2020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短缺将超过1900万,在2025年这个数字将近3000万。
现在的情况是,很少有人会主动规划去制造业发展,哪怕在知道蓝领的收入已超过白领的情况下。
“做一名技工不够体面”,这面由传统观念树起的墙,一直稳稳地立在许多人跟前,且指向同一个的地方——考入名校,光宗耀祖。
针对这个情况,高职扩招,以及更明确的教育分流,正准备把更多的人往那些他们曾经“瞧不上”的岗位上“撵”。
“撵”去上高职/中专?
没人拗得过时代的大腿
大家不要以为这和自己的孩子没关系。
关系大了去了。
高职扩招,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意味着什么,大家知道吗?
意味着中考、高考的分流会加速。
大白话就是,人才培养会更有目标性,更符合咱们的产业结构。
未来的理想状态是:
一个人要么接受职业教育,往“工匠型”人才走,要么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往“研究型”复合人才发展。
换句话而言,考上大学的人会逐渐减少。
有个苗头已经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专业会取消本科。
前几天,清华大学停招新闻本科就是这种趋势的一种体现。
许多人想不明白,新闻传播专业更注重实践才对,怎么还取消了本科?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解释,未来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需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这话,鱼sir的理解是,今后,在一线实战的“新闻民工”,不需要出自新闻传播专业,更多出自在某一领域有深耕的专业人才,比如医疗、教育、金融等才是。
新闻传播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而真正的新闻传播专业,则用以培养更高阶的新闻传播研究型人才。
这类人才,肯定不能再以原来的本科体系培养,也无需太多。
今后,像新闻传播这类偏向实践技能的专业,本科都可能会被砍掉,直接以职业教育替代。
若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改革,传统专业的招生规模肯定会大幅压缩,相应的,准入门槛提升,竞争加剧。
也就是说,如果你就为谋一份职业,那么选择高职教育其实就够了,不需要读本科,甚至研究生。
除非你热衷于做研究,要是这样,你必须具备做研究的能力或实践经验,而这些,多数人都不具备。
“道理都懂,但就是难以放下高学历和名校情结,还是尽量争取好一点的大学,拿高一些的学历吧。”
可抱歉,你想报的这个专业,大学不开设,请去隔壁高职。
这样,就完成了“撵”这个动作。
10人中淘汰6人
“中考关”难过
高等教育结构在调整,以适应大环境,中高考筛选机制也在优化,目的是实现更精准的分流。
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上头年年喊减负,可孩子的学业负担却越来越重。
鱼sir认为根本原因是,减负和传统升学通道越收越窄这一趋势存在巨大矛盾。
后者产生的压力、焦虑自然会传导到义务教育阶段,最终使减负沦为一句口号。
“上学”,在某种程度上,正变得越来越困难。
就拿孩子们的第一个大关——中考来说。
此前,鱼sir和几位家长聊,他们谈起当年自己上学时,感觉只要不是整天睡觉看小说,普高基本都能考得上,学习好的则冲重点班或重点高中。
但现在,中考得拼尽全力。
这并不是错觉。
2019年杭州市区初中毕业生人数为2.7万人左右,普高招生人数约1.5万人,将近一半学生被分流到普高以外的其他学校。
同年,深圳共8.5万人参加中考,但全市公办普通高中仅能提供3.5万余个学位,即使加上民办高中的招生数额,也至少有一半的中学生上不了普通高中,整体录取比例从47%下降到45%。
“只有一半甚至更少的孩子能上普高”,这就是摆在家长眼前的现实,且这个现实还会进一步“恶化”。
关键是,这种“恶化”不是表面的学位不足所致,而是宏观调控的结果。
中考作为第一阶段分流,各地教育部门都在死守一条红线,那就是“普职比大体相当”,普指普高,职指中专和职高。
这个比例目前是6:4,即10人中6人入普高,4人分流到其他学校。
不过,6:4是暂时的,实现5:5,最终达到4:6才是理想状态。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上普高的还是太多了,人数还得继续往下降才行。
虽然有学者提出,大学教育在逐渐普及,继续坚持“普职比大体相当”,过于矛盾。
但上头肯定不是从普及所谓高等教育出发思考问题的。
实现充分就业,继续擦亮“制造业大国”这块招牌才是关键。
正确的操作应该是,收窄大学教育,为职业教育创作更多条件。
教育部办公厅在不久前发布的《关于做好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也再次明确:
“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适度扩大中职招生规模。”
要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把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放在中等职业教育,把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增量主要用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这已经再明显不过了。
中职、高职教育,或者所谓的职业教育,才是眼下中国最需要的,而不是大学教育,至少不是我们当下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学教育。
另外,真正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工匠型”人才,之所以被轻看,不是因为这类人才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我们的眼界还有待进一步打开。
鱼sir其实非常欣赏德国,大家也或多或少知道德国在工业方面有多强。
德国的国际影响力就归功于德国的教育分流制,更进一步,即他们的职业教育。
德国的小孩在上完四年小学后,就要被分流到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科中学。
主体中学直接通往职业教育,实科中学有点像缓冲地带,学生可谋求比主体中学更好的职业教育,也可以加把劲进入文科中学,考大学。
文科中学则类似我们的“完全中学”,初中加高中,未来方向是考大学。
当然这种在孩子10岁就开始分流的制度,存在诸多争议,比如对某些晚熟的孩子而言不公平,但大体结果是好的,即将德国的工业制造水平带向了世界之巅。
这又反过来刺激德国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同时,这个国家的技能型人才,也收获了更多尊重与自由。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