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就读的中专学校是怎样的
最后更新 : 2020.08.11

中专这个词对四十岁以下的人来说可能非常陌生,但对于四十岁以上的人来说是个非常熟悉而且是一个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词,特别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从1978年恢复高考到1998年高校扩招,考上中专是很多人的梦想。
中专分为初中中专和高中中专,初中中专又称小中专,相应的高中中专又称为大中专,无论是哪种中专,只要被录取,户口就会从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可是说是零和壹的区别。
八十年代的时候不但上大学难,读初中和高中都很困难。当时我们临近十几个村庄才有一个初中,而这个初中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小学却有五六所,这些小学的毕业生都会统一报考那所初中,所以小升初的升学率大概只有百分之二十,有很多人读了几个小学五年级还考不上初中,在那个时代这是非常常见的。初中升高中又是一个很大坎,当时我所在的初中算是很好初中,一个班级里四十几个人,每年能考进高中的人只有两三个人,能有五个人已经是非常不错了,所以当时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大概有百分之十,其实可能更低一点,考上重点高中可能都没有百分之五。
当时我们县高中有四所,一中,二中,三中和四中,其中一中是最好的中学,如果谁家的孩子考上了一中,他们全家很快就会成为当地的名人。
一九九八年以前大学的升学率非常低。好的高中大概有百分之十,差的高中一个班级考不上一个大学是非常正常的。我举个例子,我考大学那一年很多重点大学在全国招生都在两千人左右,分到每一个省里只有几十个人因为一半左右的人都是在本省招生,重点高中考上重点大学大概在百分之五左右,比如我们班当时有近七十个人,考上五个重点大学,是我们学校考得最好的班级。差一点的高中更加困难,比如我一个同学在三中读高中,他们班第一年只有他一个人考上了高中中专。
所以只有重点中学的学生才有可能考上大学。对于当时的农村的孩子而言,一百孩子有二十个可以上初中,一千个孩子有十个可以上重点高中,一万个孩子有五个上重点大学。当然这是对应届生而言的,很多人复习很多年,是可以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但那要忍受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
如果你考不上重点高中,考上大学的希望非常非常渺茫。考不上大学,在农村人的眼里,这高中就白上了,所以考初中中专成了脱离农村户口的唯一捷径,竞争的激烈程度是无法想象的。
不但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最好的学生要去考中专,很多人复习了很多年去考中专,还有很多人上过高中以后没有考上大学回到初中复习继续考中专。
因为考的人实在太多了,国家就限制考试的人数,推出中专预选的考试,就是如果你要考中专,要先通过县里统一的中专预选考试,在参加县里预选考试以前,每个初中都有还有自己预选考试,当你把预选考试通过以后才能拿到报考中专的表格。为了这张表格,很多考中专专业户真是头悬梁锥刺骨,但是一个镇大概可以分到十几张表格,很多人都会在参加完中专预选以后离开学校,下一年继续再来。
那时候初中中专有很多学校,比如师范类,邮电类,电力类。无论哪类学校,只要毕业,国家就包分配,而且户口转为城市户口。我老爹常说:中专大专都是砖,大专跟着中专跑,考上中专万事了。农村孩子没有什么大理想,毕业以后能有个稳定的工作,男的能找到妻子,这人生也就算成功了。我自己考过一年中专,可惜没有考上,如果考上,现在估计都有人叫我爷爷了。
我这不是开玩笑,我考上中专的初中同学现在就是爷爷奶奶了。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到:初中同学中没有上高中的,他们的孩子都大学毕业了;高中同学没有上大学的,他们的孩子都高中毕业了,大学同学没有出国的,他们孩子都初中毕业了;出国的同学的孩子都还没有上初中。
这就是事实,人生的道路没有应该或者不应该,我们将来走到哪里自己是不知道的。千万不要瞧不起中专,在当时只有最好的学生才敢去考,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的中专毕业生是同龄人中最为聪明的一群。
一九九八年以后大学扩招了,中专,特别是小中专慢慢地走进了历史。
- END -